导读:

偷税漏税的定义
偷税是指纳税人故意采用隐瞒、欺骗等不公开手段,以达到不纳或减少税款的目的,违反税收法规的行为。而漏税则通常是由于纳税人对税法规定或财务制度不熟悉,或者因工作疏忽等原因,导致未按规定报税。例如,误用税率、遗漏应报税项目、计算错误应纳税额、错误核算销售额和经营利润等情况。
偷税漏税的后果
不进行补缴的偷税漏税行为,如果涉及的逃避缴纳税款数额相对较大,且占应纳税额的百分之十以上,将面临刑事处罚,包括可能被判处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拘役,并须支付罚金;而如果逃税数额巨大且占应纳税额的百分之三十以上,判决可能是三年以上七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同时也会被处以罚金。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零一条
【逃税罪】 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扣缴义务人采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较大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对多次实施前两款行为,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数额计算。
有第一款行为,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但是,五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以上行政处罚的除外。
“偷税罪漏税罪”的立案标准是什么?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发布的《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对于纳税人的偷税行为,适用以下追诉标准:
偷税数额达到一万元或以上,并且偷税数额占各项税种应纳税总额的百分之十或以上;
尽管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因偷税曾经受到过两次或更多次行政处罚,并且再次涉嫌偷税。
偷税漏税的危害
偷税漏税严重干扰了改革开放政策和税收改革法令的有效执行,直接减少了国家财政的收入来源。
偷税漏税破坏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秩序,扰乱了正常市场竞争秩序。
导致国民收入分配不公平,抑制了勤奋努力创业的积极性,不利于社会的经济公平和发展。
偷税漏税腐蚀了一部分干部和职工,败坏了社会和政治风气,损害了党风政风的建设。
偷税是指纳税人故意违反税收法规,采用欺骗和隐瞒等手段逃避纳税的违法行为,包括故意少报、瞒报应税项目、销售收入和经营利润;故意虚增成本、滥用费用,以减小应税所得额;财产、收入和利润的转移;伪造、篡改或销毁帐册、票据或记账凭证等。
偷税行为侵害了国家的利益,触犯了国家法律,情节严重的构成偷税罪,属于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一种犯罪,对于构成偷税罪的行为必须根据法律规定予以严惩。
偷税与漏税的区别
主观方面的不同:偷税是出于明知故犯的故意行为,行为人明确知晓自己的行为将导致国家税收损失,并有意追求这一有害后果。漏税则是一种过失行为,行为人虽然对可能的有害后果有一定的预见,但并未积极地寻求或希望这一结果发生。偷税行为人的主观动机是谋取非法利益,而漏税行为人则没有这一目的。
客观方面的不同:偷税涉及采取伪造、篡改、隐匿、销毁账簿、记账凭证等欺骗和隐瞒手段,以逃避或减少税款的缴纳。漏税则是一种没有任何故意行为或不作为的情况下发生的行为。需要注意的是,漏税行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认定为偷税。
法律后果的不同:偷税行为一旦构成犯罪,将承担刑事责任,并面临刑罚。而漏税是一种违法行为,行为人只需补缴欠缴的税款并支付相应的滞纳金,而不会受到刑事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