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 财税百科

故意销毁会计凭证的法律后果

阅读 1774         发布时间:2023-09-27 14:59:00

导读:

销毁会计凭证的故意行为可能构成严重的法律罪行,但其刑罚程度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各异。这一行为通常被视为潜在的财务犯罪,但具体的法律定义和相应刑罚因地区而异。接下来,我们将讨论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故意销毁会计凭证罪的刑罚幅度,并分析刑罚的因素以及可能的后果。
故意销毁会计凭证的法律后果

故意销毁会计凭证的后果


故意销毁会计凭证,根据罪行的严重程度,可能会受到以下刑事和行政处罚:


  1. 罪行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被判处五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可能会被处以二万元以上至二十万元以下的罚金。

  2. 虽然有故意销毁凭证的行为但不构成犯罪的,财政部门可以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通报此行为,并对单位处以五千元以上至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此外,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也可能会被处以三千元以上至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故意销毁会计凭证罪的立案标准是什么?


故意销毁会计凭证罪的立案标准:

  1. 故意销毁的会计凭证涉及金额在五十万元以上。

  2. 会计凭证应当依法提供给司法机关、行政机关、有关主管部门等,但被故意销毁。

  3. 存在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况,可能会因其他相关因素而导致立案。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六十二条 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会计凭证的定义


会计凭证,通常简称为凭证,是一种书面文件,用于记录经济活动并明确经济责任。这些凭证在登记账簿和进行会计监督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正确填写和认真审核会计凭证被视为财务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在任何企业、事业机构或行政单位从事经济活动时,都需要处理会计凭证,这意味着有关人员必须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填写和获取这些凭证,以便将整个经济活动过程进行书面记录。此外,相关部门和人员需要在会计凭证上盖章和签字,以表示对这些凭证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承担责任。会计专业人员必须对已获得的会计凭证进行严格的审核,只有那些准确无误的凭证才能被用作登记各种账簿的依据。


会计凭证的作用


会计凭证的重要作用包括

  1. 记录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情况,为会计核算提供原始数据。

  2. 审查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为会计监督提供关键依据。

  3. 明确经济责任,为实施岗位责任制提供关键文档。

  4. 反映相关经济利益关系,为维护合法权益提供法律证据。

  5. 监督经济活动,掌握经济运行的控制权。


会计凭证的保管期限


根据财政部和国家档案局颁布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第79号令,已经进行了关于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的重大调整。这一调整将原本分为五类的保管期限(分别为3年、5年、10年、15年、25年)简化为两类,分别为10年和30年。此外,之前附表1和附表2中的会计档案,原本的保管期限分别为3年、5年和10年,现在统一规定为10年。同样,之前15年和25年的保管期限也被统一规定为30年。其中,主要的会计档案,如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最低保管期限已延长至30年,而其他辅助会计资料的最低保管期限则延长至10年。需要注意的是,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从会计年度结束后的第一天开始计算。


服务预约